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明杭)“我非常自豪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友!”10月30日,2019届巴基斯坦籍国际学生Abdul Azia Soomro博士,专程来到武汉,将一块刻有“Gratitude For Shaping Futures, Pride In Being An Alumnus”的致谢牌,郑重递到研究生院王中舰老师手中,用质朴的方式向母校致以深深的敬意。
实验室里的成长:从“追光者”到“发光者”
2014年,带着对微生物学的热忱,Soomro远赴中国,成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吉斌教授团队的一员。初入实验室时,他曾因语言差异对着中文试剂标签犯难,曾在实验瓶颈期陷入迷茫而深感压力。但张吉斌教授团队“永远为学生留灯”的支持,让他快速找到了方向——团队里的“传帮带”氛围、一次次耐心的实验指导、对科研细节的严苛要求,不仅帮他跨过了学术门槛,更让他养成了严谨的科研态度。
在团队的悉心指导下,Soomro潜心钻研,不仅在国际知名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更顺利拿下微生物学博士学位。这段求学经历,也为他后来的职业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完成博士学业后,Soomro先在巴基斯坦农业研究委员会(PARC)担任了3年高级科学家,又担任了巴基斯坦信德省畜牧和渔业部下属信德家禽生产研究所的高级兽医官兼副主任,他将华农所学的微生物技术,用于家乡家禽疫病防控、品种改良与养殖技术推广,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骨干”。
跨越国界的感恩:一场“双向奔赴”的约定
此次回校, Soomro还特意拜访了导师张吉斌教授,重温求学时光的同时,也分享了自己回国后的工作成果。
“尽管因语言、文化等差异,国际学生的培养存在更多挑战,但他们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思维,促进了创新,提高了实验室的国际化水平。看到学生能将在华农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我们比什么都开心。”张吉斌教授的话,道出了华农教师的共同心愿。
留管办的“暖心护航”:小事里的大力量
“如果说导师是学术路上的引路人,留学生办公室就是我们生活与成长的‘后盾’。”回忆起在华农的日子,Soomro对留学生办公室的帮助念念不忘:初到武汉时,是留管办老师带着他办理电话卡、银行卡、签证和居留许可、熟悉校园;遇到心理困难或压力过大时,是留管办老师提供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遇到语言、文化障碍时,是留管办老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感知中国”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帮他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成了他安心科研的“定心丸”。
更让Soomro自豪的是,他曾担任了国际学生志愿者中心的志愿者,参与留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开展朋辈辅导、协助开展学风建设……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快速融入华农大家庭,更培养了他的责任与担当。“留管办不仅为我们提供支持,更给了我们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在服务中学会感恩与奉献。”
“非常荣幸成为华农大家庭的一员。”在社交媒体上,Soomro分享了自己回访母校的心得,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来华农学习深造。“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毕业后,我经常往返于巴基斯坦和中国,甘心成为中巴友谊的使者。”
从武汉到巴基斯坦,从校园到职场,Soomro的故事,是华农国际学生培养的一个缩影。这块沉甸甸的牌匾,既是Soomro对母校的感恩,更是华农恪守高标准、严要求的办学真谛,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高标准严要求育人”的最好见证。